夏天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,但各种有害病菌的繁殖也加快了,加上气候变化无常,夏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阶段,极易造成传染,为了确保同学们的身体健康,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相关的传染病和预防知识吧!
传染病的常见传播途径:
一、空气或飞沫传播。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,病人在咳嗽、打喷嚏时可将病菌散落在空气中或物品表面上,健康人吸入受污染的空气就有可能染病,如麻疹、结核病和禽流感等。
二、食物或水传播。病原体污染食物、水或餐具,易感者在进食时获得感染。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有甲型病毒性肝炎、感染性腹泻、细菌性痢疾等。
三、 血液或体液传播。病原体存在于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中,通过血制品、分娩或性交等传播,如乙型病毒性肝炎、艾滋病、梅毒等。
四、接触性传播。易感者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土壤时获得感染,如血吸虫病、钩虫病等。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也有可能获得感染,如共用毛巾、梳子和衣物等。
展开剩余81%五、虫媒传播。被病原体感染的吸血节肢动物,如蚊子、恙螨等,通过叮咬把病原体传给易感者,如乙型脑炎、登革热等。
夏季传染病有哪些?
一、猩红热
猩红热为一种细菌(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)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多见于幼托及学龄儿童。
(一)传播方式
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被病菌污染的玩具、用具、手及食物等传播,还可通过受损的皮肤感染。
(二)症状特点
高热、伴有咽痛、咽峡炎(充血甚至化脓),“草莓舌”“杨梅舌”、口周苍白圈,皮疹及疹褪后皮肤脱屑。
(三)预防措施
1、咳嗽打喷嚏讲礼仪:咳嗽或打喷嚏时,用纸巾、毛巾等遮住口鼻,随后及时洗手。
2、通风消毒勤操作:家里常开窗通风换气,儿童食具、玩具要定期煮沸消毒,不能煮沸的可用肥皂水擦洗或户外暴晒的方式消毒。
3、高发季避开风险地: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小孩进入人群拥挤、通风较差的场所,如需进入佩戴好口罩。
4、在猩红热流行期间,尤其是身边有该病患者时,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身体状况,一旦发觉儿童出现发热、皮疹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治疗。
二、手足口病
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。好发于5岁及以下儿童,每年4~7月及9~11月为高发期。
(一)传播方式
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,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、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(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)及被污染的手、毛巾、手绢、牙杯、玩具、餐具、奶瓶、床上用品等而感染。
(二)症状特点
常见征兆为发烧症状,手心、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(疹子周围可发红),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,疼痛明显。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、流涕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和头疼等症状。少数患者病情较重,可并发脑炎、脑膜炎、心肌炎、肺炎等。
(三)预防措施
1、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:做到“勤洗手、吃熟食、喝开水、勤通风、晒衣被”。
2、定期清洁、消毒:儿童玩具、餐具、家中地面、桌面、门把手、床围栏等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。
3、做好防护:高发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,特别是避免与有发热、出疹的儿童接触。
4、接种疫苗:EV-A71疫苗可预防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。家长可根据孩子的身体情况和需要选择是否接种EV-A71疫苗。
三、感染性腹泻
(一)传播方式
主要通过粪—口传播,如食用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水等,少数通过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。
(二)症状特点
腹泻,大便的性状与平常不同,常常是稀便、水样便,此外还可伴有恶心、呕吐、发热、腹痛等。
(三)预防措施
1.注意饮食卫生,保持水源清洁。避免食用生冷、变质的食物;同时,避免饮用生水或未经处理的水,清洗瓜果蔬菜时也应注意生水勿直接入口。需均衡饮食,特别是增加富含水分、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的摄入。
2.做好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。保持室内温度适宜,定期开窗通风,餐饮具要定期消毒。
3.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。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饭前便后要洗手,提倡分餐制,生熟刀板要分开,食具要煮沸消毒后再使用,居家要消灭苍蝇、蟑螂,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,可有效减少病原体的传播。
4.加强锻炼,提高免疫力。适当的锻炼和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,从而抵抗病原体的侵袭。
尽管夏季传染病种类爆发频繁且多样,但只要坚持做好充足地全方位预防,秉持早发现、早报告、早隔离、早诊断、早治疗的原则,我们就可以高效地预防和切断传染病的蔓延,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。
来源:果洛州疾控中心配资网络配资炒股
发布于:北京市